Book Reading Combo #1

Table of Contents

1

1.1 Meta Notes

1.2 Books

1.2.1 DONE Combo #1

  1. DONE 金字塔原理
  2. TODO Beast Machines: Transformers (cartoon)
  3. DONE 论持久战
  4. DONE 一看就懂的经济常识全图解
  5. DONE 刻意练习
  6. DONE 系统之美
  7. DONE 邓小平时代

1.2.2 INPROGRESS Combo #2

  1. DONE 新经济, 新规则 (Kevin Kelly)
  2. DONE 麦肯锡问题解决方法与技巧
  3. DONE 国产遥感卫星进展与应用

1.2.5 INPROGRESS Effective Java

1.2.6 DONE Don't Make Me Think

1.2.7 DONE Clean Code

1.2.8 INPROGRESS Deep Learning

1.2.9 INPROGRESS Async JavaScript

1.2.10 INPROGRESS ng-book2

1.2.11 INPROGRESS Combo #3: SLAM

2 #Combo in Combo#

2.1 Youtube Videos

Being an Autodidact
  • you need a textbook
  • focus on your passion
  • watched the video only once, the main source is your textbook!

2.2 码农: 进击的 Java

  • 码农; 图灵社区. 码农·进击的Java(总第16期) (Kindle Location 21). 人民邮电出版社. Kindle Edition.
  • 一个不错的点: 读源码不要一行一行读, 要带着目标, 追主线.

2.3 科技之巅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深度剖析

  • tzx: 感觉太空, 电池, 基因, AI 是热点
  • 原来除了 SpaceX, Jeff Bezos 也有一个太空相关的公司, 叫 Blue Origin, 而且比 SpaceX 提前成功发射可以降落的火箭
  • Slack 是一种智能沟通机器人
  • 虚拟现实, 自动驾驶, 车对车通信 (V2V communication), 基因工程, 太阳能, 风能
  • 在“ 液体 活 检”( liquid biopsy)
  • 支付, apple pay
  • Microscale 3- D Printing 微型 3D 打印
  • Mobile Collaboration 移动协作: quip
  • blue ocean
  • Neuromorphic Chips 神经 形态 芯片
  • Agricultural Drones 农用 无人机
  • Prenatal DNA Sequencing 产前 DNA 测 序
  • Supergrids 超级 电网
  • Light-Field Photography 光 场 摄影 术
  • High-Speed Materials Discovery 高速筛选电池材料

3 金字塔原理

3.1 中文版序

Summary

《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能清晰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掌握了金字塔原理, 就能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不管是在政界、商界、学界,还是在企事业单位,所 有高、中、基层职场人士,只要你需要思考和沟通,就会从金字塔原理受益。金 字塔结构思考力是领导力的必要素质,本书是训练思考、使表达呈现逻辑性的实 用宝典。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

  •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
  •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 金字塔原理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 金字塔能够达到的沟通效果: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 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冯唐≪老聃的金字塔原则≫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555714/

进了麦肯锡公司,我被训练的第一个玩意儿是金字塔原则。后来证明,这也是之 后诸多训练中,最宝贵最有用的玩意儿。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 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 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 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3.2 前言

1967 年还很少有人接受我的理论,但是麦肯锡公司的一些智者却慷慨地指出了 我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改进。现在,金字塔原理已经成为麦肯锡公司的 标准,并被麦肯锡看做是其公司理念和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应用金字塔原理需要相当的毅力。但是,如果你有意地以书中介绍的方法强迫自己“先想后写”,你的写作能力肯定能够得到惊人的改善,使你能够:

  • 缩短完成最终一稿通常所需的时间;
  • 提高文章的条理性;
  • 缩短文章的长度。最终的结果是,使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的文章。

3.3 第 1 篇 表达的逻辑

文章条理不清还有一个比上面提到的原因更常见、但也更容易改进的原因,即文 章的结构(structure)——也就是句子的组织顺序(不管句子本身写得是好是坏)。

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vertically)——即任何一个 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总结;也可以是横向的 (horizontally)——即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同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而被并列排在一起。

3.3.1 第 1 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 么读者肯定会觉得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

你可以通过检查你的思想是否用金字塔结构相互关联,从而确定你是否正确地构建了文章的结构。
  •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 3 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 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1.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逻辑关系
    • 7
    • 归类分组, 搭建金字塔
    • 找出逻辑关系, 抽象概括
  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3.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3.3.2 第 2 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能够加快你梳理思想的过程:

  •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 序言的叙述方式
  1. 纵向关系
    • 这种表述之所以清晰,是因为其思想的组织一直紧紧围绕着回答由主题引发的读者的疑问。
    • 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
  2. 横向关系
    •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
    • 归纳性思想组合中的思想互相关联,
  3. 序言的结构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叙述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叙述模式发展。 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situation)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情,可称为“冲突”(complication), 使读者提出(或将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answer)的“疑问”(question)。

3.3.3 第 3 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 提出主题思想。
    •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2. 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思考:

    •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得出结论。
  3. 初学者注意事项
    • 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 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 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 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 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 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interesting)

3.3.4 第 4 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前言、引言、导言)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文章将 要回答的疑问建立联系,然后作者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提供回答疑问的答案上。 如果是写文章,就是“序言”; 如果是演讲,就是“开场白”。

(抛出问题)

  1.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 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序言必须采取“*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所变化,以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 基本结构:

    • 背景(S, Situation)=业务多元化研究服务在过去5年中增长了40%。
    • 冲突(C, Complication)=无法证明我们的工作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 疑问(Q, Question)=如何确保多元化研究确实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 回答(A, Answer)=实施“公司发展项目”,以研究该问题。
  2. 序言的常见模式

    你写文章的目的通常是回答以下 4 类问题之一:

    • 我们应该做什么?
    • 我们应该如何做(将如何做/是如何做的)?
    • 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然,你常用的文章模式取决于你工作的内容。下面我将逐个介绍在商务文章中最常见的 4 种模式:

    • 发出 指示 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 请求 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 解释 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 比较 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3. 序言的常见模式——以咨询为例

3.3.5 第 5 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easy)

  • 归纳推理
  •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3.4 第 2 篇 思考的逻辑

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见第6章“应 用逻辑顺序”),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 (inductive leap)(见第7章“概括各组思想”)。

这一过程称为冷静思考(Hard-Headed Thinking)。学习和应用这一步骤都有一 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你确实想了解自己的思维,就必须掌握冷静思考的技巧。 因此,希望你多花一点时间,了解和掌握思考的技巧。

3.4.1 第 6 章 应用逻辑顺序

金字塔原理的第二条规则规定: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1. 时间顺序
    •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 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2. 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务时的顺序。

    • 创建逻辑结构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描述逻辑结构 (一旦建立起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
    • 修改逻辑结构 (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
  3. 程度顺序 (重要性顺序)
    • 创建分组
    • 识别, 调整不适当的分组

3.4.2 第 7 章 概括各组思想

  1. 总结句避免使用 “缺乏思想” 的句子

    思想的表达方式与其分组基础无关,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要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的情况。

    •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2.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3.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 为什么只有这 4 个变量,而没有其他变量?这 4 个变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使作者把它们列在一起? 如果你试图用更明确的语言表达这些思想,以找出其中的逻辑顺序,你就会发现原作者实际上谈论的是 4 个步骤,

3.5 第 3 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一个理想的流程:

  • 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找到→组成金字塔
  • (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与他人交流)

提高写咨询报告效率的秘诀是:

  1. 界定问题
  2. 有条理地搜集和分析数据,转换为金字塔的形式

3.5.1 TODO 第 8 章 界定问题

判断 问题 是否 存在, 通常 要看 经过 努力 得到 的 结果( 现状), 与 希望 得到 的 结果( 目标) 之间 是否 有 差距。

由 某一 特定 背景 导致 的 某一 特定 结果, 称为 非 期望 结果( R1, 即 现状, Undesired Result)。 “问题” 是指 你 不喜欢 某一 结果( 比如 销售额 降低), 想得到 其他 结果( 比如 销售额 增长), 称为 期望 结果( R2, 即 目标, DesiredResult)。 解决 方案 则是 指 如何 从 现状 R1 到 目标 R2,

  1. 界定问题的框架
    • 展开说明框中的各要素
    • 把 "界定的问题" 写成序言
  2.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 切入点/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 Scene)
    • 困扰/困惑(Disturbing Event)
    •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Undesired Result)
    • 目标,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
  3. 发掘读者的疑问
  4. 开始写序言
  5. 实战案例

3.5.2 TODO 第 9 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1. 从信息资料入手
  2. 设计诊断框架
  3. 使用诊断框架
  4. 建立逻辑树
  5. 是非问题分析

3.6 第 4 篇 演示的逻辑

3.6.1 第 10 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写作长篇文章时,在页面上呈现金字塔层级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

  • 多级标题法
  • 下划线法
  • 数字编号法
  • 行首缩进法
  • 项目符号法
  1.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Emacs Org-mode wins here.

  2.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3.6.2 第 11 章 在 PPT 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1. 设计文字 PPT 幻灯片
    • 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 用逐级展开呈现,提高趣味性
  2. 设计图表 PPT 幻灯片

    图表标题标明论点,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混淆,因为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观点、 背景和兴趣,关注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好的图表标题能立刻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 在你希望强调的数据方面。

  3. 故事梗概   best
    1. 序言尽量写得详细,把每个你想说的词汇按照你希望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没有遗漏,还可以再次检查你回答的问题是否仍然是受众想问的。
    2. 用写故事梗概的形式。每张幻灯片写作的顺序,从上往下依次为序言各要素、关键句要点和关键句下一层次的论点。
    3. 初步决定你准备采用的呈现方法。这时你可能还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只要知道数据的类型和想要表现何种关系即可。
    4. 准备好每张幻灯片的讲稿,确保整个演示像讲故事一样流畅。
    5. 完成幻灯片的设计和绘图。
    6. 排练,排练,再排练!

3.6.3 第 12 章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1. 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
  2.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3.7 附录 1 在无结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3.8 附录 2 序言结构范例

3.9 附录 3 本书要点汇总

3.9.1 第 1 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 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将思想(观点、结论、要点、论点、论据、建议、行动、步骤等)归类分组。
  2. 将分组后的思想,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搭建金字塔。
  3. 向读者介绍(传递、阐述、论证)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结论先行,自上而下表达。
  4. 金字塔中的思想,应遵守 4 个基本原则。
  5. 条理清晰的关键,是把你的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在写作前用金字塔原理检查。
Summary

金字塔原理 的 4 个基本原则:

  • 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 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3.9.2 第 2 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1. 金字塔结构的各个层级上包括各种思想;思想使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或学员)产生疑问。
  2. 在纵向方向上,各分支、各层级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3. 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4. 序言的讲故事形式是为了提醒读者,文章将回答的读者最初的疑问。
  5. 序言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回答。冲突因背景而产生,背景和冲突都是读者已知的事实。
  6. 冲突导致读者提出疑问,而文章将回答读者的疑问。
Summary
  • 金字塔结构中的逻辑关系
  • 各种思想纵向相关(疑问/回答式对话)
  •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演绎/归纳,MECE 原则)
  • 金字塔顶端思想回答的疑问,来自读者已知的事实
  • 序言引出读者最初的疑问

3.9.3 第 3 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 自上而下法
    1. 确定作者想论述的主题
    2. 设想读者的疑问
    3. 给出答案
    4.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5. 证实答案
    6. 填写关键句要点
  • 自下而上法
    1. 列出所有作者想表达的要点
    2.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3. 得出结论
    4. 倒推出序言
Summary

构建金字塔:

  • 确定主题
  • 设想疑问
  • 给出答案
  •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 证实答案
  • 填写关键句要点

3.9.4 第 4 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提供新信息。
  • 序言通常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答案。
  • 序言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需要和主题的要求。
  • 为每个关键句要点写一段引言。
写序言
  • 说明背景
  • 指出冲突
  • 冲突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 作者的文章给出答案

3.9.5 第 5 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逻辑推理
  • 演绎推理,是一系列线性推理过程。
  • 归纳推理,是把相似的、具有共同点的思想或相关的行动归类分组。
  • 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利于读者理解。

3.9.6 第 6 章: 应用逻辑顺序

  1. 应用逻辑顺序可以确保你不会:
    • 把新闻条目当做思想列入
    • 遗漏某一组中重要的思想
  2. 任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都呈现了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 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 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3.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 或者你的思考还不周全。
  4. 为了检查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你可以:
    • 先把每一个句子改写成能说明其实质的短句 (即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和补语,只保留动词、名词,删除形容词)。
    • 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点的句子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
    • 最后选择使用适当的顺序。
  5. 如果思想属于行动性思想(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等)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 把能产生同样最终结果的行动(行为、步骤等)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类别),并依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6. 如果思想属于描述性思想(即介绍观点、情况、信息等)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找出相似之处、共同点)。
    • 把所有思想转换成完整的句子,并决定其顺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归纳组合逻辑顺序

共有 3 种:

  • 时间顺序: 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 结构顺序: 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 程度顺序: 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的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将行动性思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步骤、流程)排序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 把能产生相同最终结果的思想合并、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并依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将描述性思想(介绍观点、论点、论据、情况、信息)排序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合并、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把所有思想转换成完整的句子,并决定其顺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3.9.7 第 7 章: 概括各组思想

  1.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等)。
  2. 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3. 行动总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
  4. 把描述性思想归类分组,是因为该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它们都:
    • 针对同一类主语
    •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 包含同一类判断
  5. 将行动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 发掘每一个行动的本质
    • 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比如,采取一项行动,是必须在另一行动开始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行动?)
    • 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6. 将描述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 找出句中结构的共同点
    •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 说明共同点隐含的意义

3.9.8 第 8 章: 界定问题

  1.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 切入点/序幕(产生问题的具体领域、方面)
    • 困扰/困惑(它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
    • 现状 R1(你不喜欢该方面正在产生的结果)
    • 目标 R2(你希望在该方面得到的结果)
    • 答案(到目前为止,针对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如果采取了的话)。
    • 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做什么)
  2. 把界定的问题转换成序言
    • 从左往右再往下
    • 读者最后知道的事实就是冲突

3.9.9 第 9 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1.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 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2. 收集资料,以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3. 使用逻辑树
    •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3.10 参考文献

4 TODO Beast Machines: Transformers (cartoon)

4.1 Introduction

http://tfwiki.net/wiki/Beast_Machines:_Transformers_(cartoon)
The show follows the adventures of the core Beast Wars cast upon their return home to Cybertron; there, Optimus Primal and his crew find that the whole planet is abandoned, and the streets are patrolled by mindless Vehicon drones serving Megatron, who somehow escaped his captivity.

Worse still, they learn that they are infected with a deadly virus that will kill them in a matter of hours. Salvation (我已经忘了救赎有 拯救的含义在里面…) comes from the mysterious supercomputer known as the Oracle, who sees them fit to complete its mission of a planetwide "reformatting", and turns them into technorganic warriors, a perfect blend of organic and technological matter.

As the show progresses, Primal and his fellow Maximals learn to balance their technological side with their newly introduced organic aspects, mastery coming in slow stages. Unlike the previous conflict, where sides had been roughly equal, the four original Maximals were quite outnumbered by their Vehicon enemies, and the battles took on a "guerilla warfare" feel, with the Maximals using sewers and underground levels to their advantage and avoiding surface levels unless for combat purposes. As the show progresses, two brand-new Maximals and a returning face boost their numbers.

Initially, Optimus is driven by a crusade to restore the organic above the technological and to right his failure to stop Megatron. Over time,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he's becoming obsessed and overzealous. At the midpoint, after Cybertron is almost destroyed, he realises that the point should be to create a balance of organic and technological, not a supremacy. Under this new, saner cause, the Maximals eventually turn Cybertron into an technorganic paradise, though at the cost of their leader's life. (最后那也叫天堂… 一片荒地啊. 好遗憾 Megatron 失败了)

Youtube: Beast Wars Megatron Has a God Complex
一个不错的合集

4.2 Quotes

http://www.imdb.com/title/tt0189315/quotes
  • Optimus Primal: What's wrong, Megatron? Is your "single elegant machine" having trouble multitasking?
  • Tankorr: Oh, I'm sorry. Were you happier when my vocabulary was limited to,'TANKORR SMASH'?

4.3 Season 1

Season 1 largely centers on the Maximals' efforts to find out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m, as they arrive on Cybertron with no memories. In addition to Megatron and the core Maximal cast, three new Vehicon generals a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new Maximal Nightscream. By the end of the season, Optimus Primal has been driven down a road of extremism, and an apocalyptic confrontation marks the season finale…

4.3.1 The Reformatting

Escaping from strange new foes (敌人) and unable to transform, the four surviving Maximals encounter a mysterious supercomputer which remakes them into a new kind of Transformer.

4.3.2 Master of the House

4.3.3 Fires of the Past

4.3.4 Mercenary Pursuits

4.3.5 Forbidden Fruit

4.3.6 The Weak Component

4.3.7 Revelations Part I: Discovery

4.3.8 Revelations Part II: Descent

4.3.9 Revelations Part III: Apocalypse

4.3.10 Survivor

4.3.11 The Key

4.3.12 The Catalyst

4.3.13 End of the Line

4.4 Season 2: Battle for the Spark

The ultimate face-off (对峙) at the end of Season 1 is resolved in a most unusual and cerebral manner, setting the tone for Season 2 as Primal realizes his mission is one of balance, not extremism. Silverbolt rejoins the Maximal ranks, a new Maximal arrives from off-world, and two dangerous new generals join Megatron's side as the Maximals search for the lost Sparks of their brethren and battle to regain control of Cybertron.

4.4.1 Fallout

4.4.2 Savage Noble

4.4.3 Prometheus Unbound

4.4.4 In Darkest Knight

4.4.5 A Wolf in the Fold

4.4.6 Home Soil

4.4.7 Sparkwar Pt. I: The Strike

4.4.8 Sparkwar Pt. II: The Search

4.4.9 Sparkwar Pt. III: The Siege

4.4.10 Spark of Darkness

4.4.11 Endgame Pt. I: The Downward Spiral

4.4.12 Endgame Pt. II: When Legends Fall

4.4.13 Endgame Pt. III: Seeds of the Future

5 论持久战

毛泽东. 论持久战 (Kindle Location 70). . Kindle Edition. 论持久战 (一九三八年五月)

读后感

毛爷爷天下第一…

对世界都很了解, 知道当时国际社会上在发生什么, 知道日本的政治处于什么状况, 为什么要进攻中国 (国内有矛盾, 需要转移).

对中国, 也知道中国的落后缘何而来,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 (不屈的人民, 广袤的土地).

在展开全文上, 写作上也很有条理, 层层递进, 并不断反复强调中国和日本 在什么层面上是我弱你强, 什么层面上是我强你弱. 不断论述如何扭转 这种优劣势来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要点.

而且给中国人以信心, 这是磨难是锻炼, 我们在客观实际的前提下, 抓住机会, 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5.1 问题的提起

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 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 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 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 本侵略军出中国。(斯诺:《西北印象记》)

5.2 问题的根据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 说来,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 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 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

5.3 驳亡国论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历 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罢,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界上 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

5.4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第二是中国方面。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 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 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互相团 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 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由此可作结论: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 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 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 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

5.5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 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 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 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 空谈的速胜论。

5.6 为什么是持久战?

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 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 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 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 我胜的结果。

5.7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 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 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 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 辑。

5.8 犬牙交错的战争

这种犬牙交错的形态,表现在下述的几种情况上:

内线和外线
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 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
有后方和无后方
利用国家的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 脱离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
包围和反包围
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 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以数量上优势 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 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这是我对于敌之 第一种反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 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北。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二种 包围。但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根据地和正规军的阵地 也联系起来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 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河北、山东等省也有许多这样 的包围。这又是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 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 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 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 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但 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 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如果我能在 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 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 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实际上,日本帝 国主义完全打倒之日,必是这个天罗地网大体布成之时。这丝毫也不是笑话,而 是战争的必然的趋势。
大块和小块
一种可能,是敌占地区将占中国本部之大半,而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只占一小半。 这是一种情形。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 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 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如果超越本部的范围, 而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了进来,则在面积上中国未失地区仍然是大半, 而敌占地区包括东三省在内,也只是小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完整区域当然是重 要的,应集大力去经营,不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也要紧。敌人 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的文化落后区域 变为文化中心。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 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 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的 地区。

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 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5.9 为永久和平而战

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 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日本的战争是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 战争,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都应该反对,也正在反对。我们中国,则 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战争。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 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 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牺牲虽大, 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

5.10 能动性在战争中

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 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 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 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在既定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之上,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就要发挥 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敌人,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 会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 的能力。

5.11 战争和政治   best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 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 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 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 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因此,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一切参加战争的 人们,必须脱出寻常习惯,而习惯于战争,方能争取战争的胜利。

5.12 抗日的政治动员   best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 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 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 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 领。

5.13 战争的目的

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前面已经 说过了。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 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 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 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

5.14 防御中的进攻, 持久中的速决, 内线中的外线

上述这样的战役和战斗的作战方针,一句话说完,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这对于我之战略方针“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说来,是相反的;然而,又恰是实现 这样的战略方针之必要的方针。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 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 的了。

5.15 主动性, 灵活性, 计划性

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 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 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 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4〕,仍是科学的真理。错 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 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

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 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5.16 运动战, 游击战, 阵地战

在这里,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

我们主张以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为内容的运动战,其中包括了辅 助作用的阵地战,又包括了“运动性的防御”和退却,没有这些,运动战便不能充 分地执行。

5.17 消耗战, 歼灭战

游击队虽然为了执行许多具体任务,例如破坏和扰乱等,不能不进行单纯的消耗 战,然而仍须提倡并努力实行在战役和战斗之一切有利场合的歼灭性的作战,以 达既能大量消耗敌人又能大量补充自己之目的。

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 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 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 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

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 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 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 给以歼灭战的打击。

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 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上,对于前者,用集中指 挥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指挥的原则。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 方针。

5.18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之战争胜利又可在敌之指挥上面找到某种根源。虽然我们 不应把这点作为我之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相反,我之计划宁可放在敌人少犯错 误的假定上,才是可靠的做法。而且我乘敌隙,敌也可以乘我之隙,少授敌以可 寻之隙,又是我们指挥方面的任务。然而敌之指挥错误,是事实上已经存在过, 并且还要发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来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将军们应 该极力地捉住它。敌人的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 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5.19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这种方针,在领土狭小的国家是做不到的,在政治太落后了的国家也难做到。我 们是大国,又处进步时代,这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 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 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历史上, 俄国以避免决战,执行了勇敢的退却,战胜了威震一时的拿破仑〔41〕。中国现 在也应这样干。

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 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的目的却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 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长了。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 白流的。

5.20 兵民是胜利之本

那些希望日本资产阶级中和派出来停止战争的,仅仅是一种幻想而已。日本的资 产阶级中和派,已经作了地主和金融寡头的俘虏,这是多年来日本政治的实际。

现在要战胜这样一个强敌,非有长期的广大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应该努力的事 情很多,我这里只说最根本的两方面:军队和人民的进步。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 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 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 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5.21 结论

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 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 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 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 本侵略军出中国。”

我的讲演至此为止。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在开展,很多人希望总结经验,以便争取 全部的胜利。我所说的,只是十个月经验中的一般的东西,也算一个总结吧。这 个问题值得引起广大的注意和讨论,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希望诸位研究讨论, 给以指正和补充。

6 一看就懂的经济常识全图解

6.1 第 1 章 树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6.1.1 起源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追踪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亚当·斯密 本人也被认为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

微观经济学
是以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等经 济行为。它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 题是 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 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
是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 问题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 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是国 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两者 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是宏 观经济学的基础,假如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 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简单来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6.1.2 微观经济学基础:假设和主体

假设:

  • 合乎理性的人
  • 充分完全的信息

主体:

  •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有:
    • 均衡价格理论、
    •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
    • 分配理论、
    •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6.1.3 创新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微观经济学

早期萌芽阶段(1662—1837)早期萌芽阶段
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其标志人物分别是,魁奈、斯密和李嘉图。
产生阶段(1838—1947)
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西方经济学开始向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展。特别是 以边际分析的价值论、市场(价格)论和分配论作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 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在系统化方面比宏观经济理论远远走前了一步。
形成和发展阶段(1948—1960)
  • 一般经济均衡的严格理论体系
  • 投入产出分析
最新发展阶段(1961年至今)
公理化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频繁。经济学 开始影响数学,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角谷定理、集值映射的积分理论、近似不动点 计算的算法以及方程组的近似解的算法。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经济 学也在不断地为自己铸造新的“武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汇集,出现了经济学发 展史上的大会合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
  • 不确定性和信息 (主观概率加深了人们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市场信息及搜集行为的认识,尤其是在经济系统中考虑了信息结构)
  • 总需求函数
  • 社会选择理论、(通过个人选择来确定社会选择)
  • 不完全竞争理论(竞争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同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垄断竞争)
  • 博弈论

6.1.4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大趋势的学问

  • 最早把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的是凯恩斯。
  •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学问,它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它是用总量分析研究一个国家的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
  • 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考察一国经济总体运行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最终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

6.1.5 TODO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1.6 宏观经济学关键词:总需求、就业、货币

6.1.7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凯恩斯主义

6.1.8 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指标:GDP 和 GNP

6.1.9 GDP 失灵:无效的 GDP 与消失的 GDP

6.1.10 名义 GNP 和实际 GNP:钱不一定值钱

6.1.11 GDP 和社会福利:GDP 增加,福利不一定提高

第 2 章 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 博弈论简介:带你走进博弈论 信息不对称:隔行如隔山 智猪博弈: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枪手博弈:先发优势与后发制人 斗鸡博弈:前进还是撤退 酒吧博弈:混沌系统中的策略 重复博弈:杜绝一次性交易 第 3 章 市场运行的左右手——供给和需求 供给:面包的供给是工厂的决定 需求: 洛阳纸贵的原因何在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 “线性” 变动 均衡价格:供需之间妥协的结果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为什么钻石贵过水 价格弹性:价格对市场的敏感度有多大 蛛网理论:丰产并不代表着丰收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 第 4 章 花钱是一门艺术——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偏好:为什么奥迪到中国需要加长 消费者效用:花钱就是为了买个高兴 消费需求:渔翁为什么只要小鱼 消费者决策:是买 “春兰” 空调还是买 “美的” 空调 预算约束:高收入才能高消费 冲动消费:女性消费跟财富无关 炫耀性消费:是买 “江诗丹顿” 手表还是买 “上海” 手表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闲暇时间如何打发 示范效应:朋友对购物的影响 第 5 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体检表——经济指标 恩格尔系数:“吃” 出来的温饱、小康、富裕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预警器 消费者信心指数:敢不敢消费很重要 负担系数:亿老年人如何养老 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异的曲线 零售指数:家电下乡为什么可以拉动经济 道琼斯指数:美国股票市场的晴雨表 第 6 章 经济与政治能否独立——市场与政府 市场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市场机制:亚当 · 斯密那只 “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 市场功能:市场贸易促进了社会发展 政府的经济职能:自由市场下,政府需要做什么 公平和效率:政府调控市场的真实目的 第 7 章 微观经济的核心——市场与商品 产权:市场交易的第一前提 市场:买与卖的交易场所 市场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道德风险:自行车被盗的危险 互补品与独立品:物品之间的替代与并存 吉芬商品:不遵守供求规律的例外商品 第 8 章 绝不做亏钱的买卖——生产与成本 利润最大化:逐利,生产者并非天生勤奋 边际分析法:经营之神的经营之道 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范围经济:巧妙搭配,不让资源闲置 沉没成本: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计较 边际产量递减:为什么员工增加了,产量却在减少 生产成本及分类:生产者要考虑哪些成本 “代价” 成本最小化:控制成本才最具竞争力 第 9 章 经营压力下的商业交锋——市场竞争 完全竞争:没有干扰的小麦市场 垄断竞争:垄断企业之间的差异生存 垄断:谁是油价上涨的推手 托拉斯:从生产商到销售商的高端垄断联合 卡特尔:同类企业瓜分市场的阴谋 差别定价:同机不同价的歧视 价格战争:厂商 “厮杀”,消费者吃亏 兼并:企业扩张的快捷方式 第 10 章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税收 社会再分配:最正当的 “劫富济贫” 计划 税收:个人收入与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累进税:越富的人交税越多 增值税:我国第一大税种 所得税:财富分割的利器 庇古税:谁污染,谁治理 拉弗曲线:里根减税的经济学道理 第 11 章 宏观经济调控的左手——财政政策 政府预算:政府的预算报告 财政赤字:资不抵债的政府 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刺激与调控的政策 减税:刺激经济增长的特殊方法 财政补贴:财政安排的专项援助 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第 12 章 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货币和商业银行 货币: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 货币流通:央行究竟要发行多少钱 货币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银行:金融家族的 “老大哥” 商业银行:银行体系的主体 金融体系:组织、监管、市场 金融市场:资本和货币交易的地方 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保险、财务公司 电子金融:未来的金融主宰者 货币危机:金融体系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 13 章 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国家经济的大动脉 货币政策:钱的增多与减少 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利率政策:经济调控的又一杠杆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放出多少贷款对经济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根据需要调整再贴现率 金融管制:预防金融风险的管制 第 14 章 手中的钱是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 货币和通货膨胀:钱多了注定了不值钱 恶性通货膨胀:谁来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通货紧缩:物价过低并非是好事 货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货币贬值:调节进出口的经济手段 第 15 章 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 充分就业:实现所有人的工作理想 失业:还有多少人为饭碗发愁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同失业的 “亲密关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人口红利:可预知的人口红利及其影响

7 刻意练习

读后感

总结一下, 刻意练习需要找一个好的行业 (成熟的上升路径), 有一个好的老师, 有能力给你细致的指导 (好的心理表征), 告诉你哪里做得不对, 并分解任务, 制定可行的提升计划. 还需要不断地认真练习. 走出舒适区, 认真练习, 关注提高点.

记录自己, 测量自己, 分析自己, 才能真的提高自己.

7.1 推荐序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 5 万 ~ 10 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 10 年。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1 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The 10000 hour rule helps. But to beachieved,it needs persistence and passing through a lot of cycles.)

这或许才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 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吐槽

额, 不太喜欢阳志平的推荐序. 驳斥 Gladwell 的 10000 小时理论时有点扯. 其实这是从本书提取出来的观点, 作者还算良心说了 Gladwell 对在哪儿 (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很重要), 错在哪儿 (10000 个小时不是一个奇特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很多行业不一样, 而且 10000 个小时不是承诺, 不能保证你能成功).

本文说的通过刻意联系掌握的东西需要很大的成本来维持, wtf?

外, 心理表征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7.2 作者声明

7.2.1 引言 天才存在吗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在音乐上,“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是个技术术语 (“完美音高”, perfectpitch)。它异常罕见,大约在每万人中,只有 1 个人具备这种能力。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尽管在正常的条件下,每万人中只有 1 人具有完美音 高,但参加了榊原彩子研究的那些孩子,却个个都拥有。这显然意味着完美音高 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 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 “天才” 相同的适应能力,“天才” 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天才” 是训练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自己的三分跳投训练得如此娴熟自然,动作优美,以至于人们以为他天生就是个杰出的三分射手。他只是利用了他的天才,他真正的天才。
本书将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想提高你的网球水平吗?刻意练习。写作水平?刻意练习。销售技能?刻意练习。

7.3 第 1 章 有目的的练习

事实上,音乐批评家安东尼·托马西尼(AnthonyTommasini)在《纽约时报》上 一度发表评论,认为自柯尔托的时代以来,人类的音乐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以至于柯尔托当时的水平,如果放在今天,可能连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都 通不过。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 “可接受” 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 “练习” 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有目的的练习 VS 天真的练习

  •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他就如同一名在 30 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同样一些曲子的钢琴家。

遇到瓶颈怎么办

  •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不要死磕,换一个思路)
  • 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因此,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有目的的练习:

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 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对想 要提高自己的每个人来讲,这些是让你有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但依然只是开始。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需要的是刻意练习

我们把这种预先固定的模式称为“检索结构”(retrieval structure),它使得 史蒂夫可以着重记住三个数字和四个数字的数字组,一组一组地记,然后在脑海 中记住这些单个的组适合放在检索结构中的哪个位置。

雷妮设计的记忆术是:根据她听到的数字是什么,再决定使用 什么方法来记住 它们。由于这种方法不具备史蒂夫采用方法的那种一致性,因此,她没法记住超 过 20 位数字。

吐槽

这一段为了引出特意练习, 有意和 "有目的的联系" 划清界限. 举的例子也没啥说服力, retrieval structure 的优势其实只在规则简单/固定, 相比下雷妮很容易忘了自己索引的 key (的模式).

7.4 第 2 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 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 为迅速。

7.4.1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也同样“膨胀”,但其中充满的是脑组织,而不是肌肉纤维.

简单地讲,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适应能力,不仅仅是骨骼肌 肉的,还是心脏、双肺、循环系统、身体的能量储存以及更多其他方面的,凡是 与身体爆发力和耐力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内。尽管适应能力依然存在极限, 但并没有迹象表明我们已达到那些极限。

7.4.2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盲人大脑如何“重新布线”)   best

研究人员让研究对象每周来实验室3次左右,连续3个月保持这样的频率,并且每 次花30分钟来训练他们的视力。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观察一张小小的图片,将图片 放置在与其形状非常相似的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图片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很小。 要观察图片,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还得付出巨大的精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 究对象学会了迅速而准确地辨别图片。到3个月的训练结束时,研究人员组织了 测试,以了解研究对象能够观察多大尺寸的图片。总体而言,研究对象能够阅读 比他们在刚开始训练时小了60%的文字,而且,每位研究对象都改进了视力。此 外,在训练之后,研究对象能够不戴眼镜读报了,这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接受训 练之前无法做到的。不但如此,他们读报的速度也比从前更快了。

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这些改进,并非由眼睛本身的变化造成。研究对象的眼睛还 和从前一样,晶状体依然缺乏伸缩性,而且难以聚焦。相反,这些改进是由他们 大脑中某些部位的改变引起的,这些部位负责解读来自眼睛的视觉信号。

7.4.3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因此,要使改变不断进行下去,你必须不断地加码:跑得更远一些、更快一些,并且爬坡跑。 如果你不继续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身体将会保持体内平衡,尽管此时的体内平衡不同于以前, 但你将停下改进的脚步。

But not too much, 小心受伤

7.4.4 练习改变大脑结构

  • 训练对大脑的影响随着年龄递减
  • 已经超常发展了某项技能或能力的人,在另一些行业或领域则出现了退化。代价(顾此失彼,此消彼长)
  • 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 (wtf?)

7.4.5 潜能可以被构筑

7.5 第 3 章 心理表征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 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7.5.1 偶然的盲棋大师

国际象棋大师并没有培养令人不可思议的记忆力,来记住棋盘上单个的棋子;相 反,他们的记忆是取决于背景的,也就是说,只针对那些在正常棋局中出现的棋 子位置进行记忆。

5万个数据块: 研究国际象棋的大师已经在其他棋局中见过大量的这种“数据块”, 它们相互之间有关联。研究表明,这些“数据块”是按层级整理的,低水平的构成 一组,中等水平的构成一组,高水平的又构成另一组。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简单地讲,一方面,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 看到“一片森林”,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可以在必 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 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 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事实上,人们可能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 结构,设计用于回避短时记忆施加在心理加工上的一般局限。

因此,我们总是在自己甚至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创建了这样那样的心理表征。 事实上,没有心理表征,我们连走路(太多的肌肉运动需要协调)、说话(同样 要协调肌肉的运动,再加上要理解所说的话的含义)都做不到,根本无法生活下 去。因此,每个人都拥有并使用心理表征。

7.5.2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不过,对那些了解并喜欢足球的人,特别是那些踢得很好的人来说,这种杂乱根 本算不上杂乱。球员为响应来球而跑动,以及其他球员的跑动,都是有规律可循 的,而且,这其中的规律有着细微的差别,并且在持续不断地变化。最优秀的球 员几乎会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规律,并做出响应,充分利用对方球员的弱点或本方 努力创造出来的空档。

球员在足球这一领域越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就越能准确地预测录像中那位接 球的球员下一步会做什么。

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已经对把手形成了心理表征,这使得他们无须有意识地思考, 便知道看到的是哪一种把手,需要采用哪一类抓握方法。

7.5.3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7.5.4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的一个主要优势是:你可以立即吸收和考虑更多的信息。

科学家对专业诊断医生的研究发现,这些医生往往不会把病人的症状与其他相关 数据视为相互孤立的信息,而是作为更大整体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可以说,他们 观察病人的方式,和国际象棋大师观察棋局一样,后者从来不把棋子看成相互没 有联系的孤立个体,而是看成整盘棋中的一部分。

7.5.5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这种写作方法被称为“知识陈述”(knowledge telling),因为差不多是把你脑海中浮现的所有观点一一告诉读者。出色的作家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7.5.6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 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有多么有效。

7.6 第 4 章 黄金标准

刻意练习与一般练习的区别十分关键:首先,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导师。

7.6.1 练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差别: 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每周在音乐导师那里上课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1小时,那么, 学生之间训练效果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花多少时间专门进行单独练习。

7.6.2 刻意练习是什么   best

  • 不只是有目的的练习
    • 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
    •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 简而言之,刻意练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 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2.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 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3.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 ,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4.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 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简单地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5. 刻意练习包含 反馈 ,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6. 刻意练习既 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7.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 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 ,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7.6.3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 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导师

7.6.4 1 万小时法则的错与对

  • 这一法则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很容易被记住。
  • 1 万小时法则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尽管格拉德威尔本人并没有说,但许多人把它解释为一种承诺,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 1 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但在我的研究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
  • 格拉德威尔有一个观点是对的,值得在这里重复一遍,因为它至关重要: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7.7 第 5 章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培养以练习为导向的心态,即不再认为工作日只能用来工作,练习只能在特殊 时刻、特定场合才能进行,而是将日常商业活动转变成练习活动,将练习变为 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7.7.1 王牌训练计划 (top gun school)

后来,美国空军也注意到了海军“王牌飞行员”训练的这种惊人效果,开设了一些 训练课程,目的是使空军飞行员更好地做好空中战斗的准备,而且,两个军种在 越战结束之后继续进行这种训练。到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两个军种都已经长时间 执行了他们的训练计划,使得他们的飞行员比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其他战斗军种的 飞行员更加训练有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持续7个月的时间里,美军飞行员在空 战中击落了33架敌方战机,只在战斗中损失1架战机,这也许是空战史上最具压 倒性的胜利。

7.7.2 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想使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可以想一些办法来辨认某个领域或 行业中的杰出人物,然后训练其他那些表现不太出色的人,并且尽可能使后者也 达到前者的水平。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提升整个组织或整个专业的整体绩效水 平。

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

7.7.3 用王牌训练方法训练医生

致力于传授知识的传统方法

当你观察人们在职业领域和商业世界中如何接受训练时,会发现一种趋势:不重 视技能,过于重视知识。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和方便:向一大群人介绍知识,比起 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技能,要容易得多。

简单地讲,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传统手术中学到的更多知识或者积累的更丰富经验, 都无法为他们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技能带来优势。这种技能必须通过独立操作来培 养。由于这些研究成果,当今那些想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们,必须通过由专家级 的腹腔镜外科医生监管训练以及这项特定技能的测试,才能正式走上手术台。

可以获得反馈,最有可能是外科医生随着经验的日渐丰富而手法精进的原因,这 也是他们不同于许多其他医学专业人士的地方。

采用基于刻意练习的方法来精进技能,可能是格外宝贵的,因为从这项研究和其 他类似研究中,我们清楚地发现,外科医生需要花多年的时间、做大量的手术, 才能达到被人们认为是专家的水平。

7.8 第 6 章 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刻意训练针对的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帮助每个想学习怎样画画、编程、变魔 术、吹萨克斯管、写小说的人。它针对的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心 于现状的人们。

7.8.1 首先,找位好导师

自己练习时,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可能在哪些 地方做得不对。尽管这并非不可能做到,但毕竟和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 你并向你提供反馈相比,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得多,而且效果差得 多。在学习过程的早期尤其艰难,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表征依然是初步的、不准 确的;

当你自己改变了时,可能需要更换导师。最重要的事情是不停地向前、向前。

7.8.2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他说:“不,你不是在练习。我一直在看着你,你只是在击球而已。你并没有准 备进行例行的练习或者其他练习。”于是,我和教练进行了一番交谈,而且,和 你说的一样,我们开始了一个练习日程,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了练习。在 练习中,我会有意识地朝着特定的目标迈进,而不只是简单地挥杆击球或推杆进 球。

即使在健美运动或长跑运动等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的训练由那些看似漫无目的 的、重复的动作组成,用正确的方式来关注那些动作,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 力来练习,效果更好。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地专注于练习了,那便停下 来。一定要确保每天都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练习。

7.8.3 没有导师,怎么办   best

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 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他以自己特有的谦虚的方式,在自传中 回忆自己怎样分辨哪些练习可以产生期望的效果,“有时候,我很高兴地发现, 在一些重要的小细节上,我一直足够幸运,能够改进方法或语言,而这鼓励我认 为,假以时日,我可能成为一名可以被人接受的作家,那可是我最大的梦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另一位教授从事非母语英语课程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 他向我讲起过他的一位学生的故事。那位学生为了学习英语,来到商场里,拉 住许多顾客,每次都问同一个问题。以这种方式,她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听到顾客 们相差无几的回答,而那种重复,使得她更容易听懂说母语的人们以正常速度讲出的单词。 如果她每次问的问题不同,也许她对英语的理解几乎没什么进步,甚至完全没有进步。 另一些学生也在努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们找来一些带字 幕的相同的英文电影,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在观看的时候把字幕遮住,努力去理 解片中人物所说的话。为了检验他们的理解,看了许多遍之后,他们再把字幕显 示出来。通过一再倾听同一些对话,他们理解英语的能力比起简单地观看许多不 同的电影来练习,得到了更快的提高。

请注意,这些学生并不只是一遍遍地做同 一件事情:他们每次都关注了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并且进行纠正。这是一种有目 的的练习。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地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好办法;反复做一件事 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他用手表准确记下每次与路人的对话可以持续多长时间。每天,他花几个小时的 时间来这样练习,并且围绕哪些方法最管用、哪些方法根本不管用,做好了笔记。

用“三个 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 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 办法来解决它们。

7.8.4 跨越停滞阶段

教人们打字的老师,使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跨越这一停滞阶段。大部分打字 员仅仅通过专心打字并迫使自己以更快速度打字的方式,就将打字的速度提高了 10%~20%。问题在于,一旦他们的专注度滞后了,打字速度就又回到了停滞阶段 的水平。为了应对这种现象,老师通常会建议,每天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以 更快的速度来打字。

于是,当其他跨越停滞阶段的方法都不奏效时,你应该试一试这种方法。首先, 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你停滞不前。你犯了些什么错?什么时候犯的?逼着自己走 出舒适区,看一看是什么拦住了你前进的路。其次,设计一种练习方法,专门来 改进那个特定的弱点。

7.8.5 保持动机

相反,最成功的拼写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对这种学习感到很厌倦, 而且也受其他一些更好玩的活动的吸引,但依然能够保持投入。保持动机也许是 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保持这种推行此类体制运行下去的动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停下脚步的理由。

  •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一般来讲,要找出那些可能干扰你练习的事情,并想办法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 如果你可能被你的智能手机分神,把它关机。

    幸运的是,你将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练习似乎更容易一些。你的身体 和大脑将习惯练习和锻炼带来的痛苦。

  • 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

    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 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 精心设置目标

    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 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7.9 第 7 章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杰出人物拥有相同的成长路线:

  • 一,产生兴趣;
  • 二,变得认真;
  • 三,全力投入;
  • 四,开拓创新。

7.9.1 三位女性象棋大师

  1.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这是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时期。许多孩子会找到最初的动机来探索或尝试某 件事情,因为他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生性爱玩,而父母有机会运用 这种最初的兴趣作为跳板,使孩子进入该领域或行业,不过,最初的那种受好奇 心驱使的动机需要得到增强。表扬就是增强孩子动机的一种绝佳方式,特别是年 纪更小的孩子。

    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项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 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

  2.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最优秀的老师不会过于看重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法则,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通用模 式和程序,探究其中的原因,而不只是学会怎么去做。这对后来成为数学家的孩 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因为它点燃了智力兴趣,那会助推他们的学习,也在日后激 励他们在数学家生涯中的研究。

  3.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在这个阶段,动机完全靠学生自己保持,但家人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

    心理适应能力比身体更强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差了许多,但心理的适应能力依然十分强大。

  4.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开拓者的超越与带动
    现实总是这种情况。那些有创造性的、不安分的、有进取心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 状,他们寻找各种办法来向前推进,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旦开拓者们 展示了某件事情可以怎样做好,其他人便能学习那一技能,并跟着做。即使开拓 者像理查兹那样,没有和大家分享那种特定的方法,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可以 做到的,也会驱使其他人去思考。

7.10 第 8 章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自闭症奇才并不是天生拥有某种神奇的才能。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是 通过练习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 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7.10.1 破解 “帕格尼尼奇迹”

在演奏的过程中,他用很大的气力一根接一根地挑断琴弦,直到最后只剩下G弦, 才结束整首曲子的演奏。他在脑海中想象这些曲子,曲子的大部分用四根琴弦演 奏,然后,一部分用三根弦演奏,一部分用两根弦演奏,到了最后一部分,只用 G弦演奏。

7.10.2 破解 “莫扎特传奇”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的父亲对莫扎特进行的训练,与我们现在的音乐训练 迥然不同。如今,铃木训练法的音乐教师侧重于音乐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在单一 的乐器上演奏等,而莫扎特的父亲不仅教他演奏多种乐器,还让他欣赏和分析乐 曲,并且作曲。

简单地讲,有证据表明,马里奥和莫扎特一样,经过了大量的刻苦训练,才被人 们注意到他拥有“天生的”才华。

7.10.3 破解 “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一项于2011年开展的研究表明,在技术熟练的跳高选手中,人们单腿跳的能力与 他们跳高的高度密切相关。

7.10.4 “缺乏” 天生才华的人

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种情况。那些认为自己不会唱歌的人们必须克服的一个重要 障碍是:他们相信自己真的不能唱歌。

7.10.5 换个角度看基因差异

事实上,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基因的差异,影响到某些人的表现如何(除 了在某人刚开始学习技能的最初阶段),那么,这些差别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相关 的技能,也就是说,不可能是一种“音乐基因”“国际象棋基因”或“数学基因”。

7.10.6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这就是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它往往使人们假设,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某些方面 的天赋,而另一些人则不具备,而你可以很早就分辨他们之间的这些差别。如果 你相信这种观点,那么,你就是在鼓励和支持“有天赋”的那些人,并打击其他的 人,从而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

7.11 第 9 章 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一般而言,几乎在每一个教育领域,最有益的学习目标是那些帮助学生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

8 TODO 系统之美

8.1 前言 001

人们用来指导自己决策的心智模式,在应对系统的动态行为方面具有天生的缺陷。 人们通常持有一种基于事件层面、因果关系而非回路的观点,而忽略了反馈的过 程,意识不到行动与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在交流信息时也未能理解存量和流量, 并且对于在系统进化过程中可能改变反馈回路强度的非线性特征不敏感。因此, 可能产生我称之为“系统思考缺乏症”的五种典型症状: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 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本位主义,局限思考。

任何一个决策者,包括企业家、管理者、公务员,乃至每个人,要想避免上述 “系统思考缺乏症”,都需要具备睿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系统 思考是你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与系统共舞的核心技能。

8.1.1 引言系统多棱镜 005

管理者所遇到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尤其 是在由一系列复杂系统构成的动态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能只是解 决问题,而应善于管理混乱的局势。

通过系统思考的多棱镜,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对整个系统的直觉,并且训练我们理 解系统各个构成部分的能力,看清楚系统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未来可 能的行为趋势,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重新设计系统,更有勇气地去面对系统性的 挑战。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洞察力,去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和一 个崭新的世界。

8.2 第一部分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8.2.1 第 1 章系统之基础

  1.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 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从这一定义可见,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 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2. 从关注要素到透视游戏规则

    为避免这种情况,你应该从细究要素转向探寻系统内在的连接关系,即研究那些 把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关系。

  3. 理解系统行为的动态性

    上述的浴缸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只有一个存量、一个流入量和一个流出量。 由于在我们考察的时间范围内(数分钟),浴缸中水的蒸发量微乎其微,所以我 们未将这部分流出量计算在内。所有的模型,无论是心智模型还是数学模型,都 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借助这些模型,我们可以了解浴缸系统所有可能的动态变 化。由此,你可以推断出几项重要的原则,它们同样适用于其他更为复杂的动态 系统:

    • 只要所有流入量的总和超过了流出量的总和,存量的水平就会上升。
    • 只要所有流出量的总和超过了流入量的总和,存量的水平就会下降。
    • 如果所有流出量的总和与流入量的总和相等,存量的水平将保持不变; 事实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系统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同时,系统就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人类的大脑似乎更加容易关注存量,而不是流量。

    人们经常低估存量的内在动量。

    如果你对存量的变化速度有正确的认知,你就不会“拔苗助长”,期待事物变化的 速度超出其特定规律;同时,你也不会过早地放弃,因为你知道一项措施要想见 到成效,也需要时间;此外,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系统动量所展现的机会,“顺 势而为”,就像一个高超的柔道选手善于利用对手的力量那样,聪明地实现自己 的目标。

    对于存量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由于存量的 存在,流入量和流出量可以相互独立,并在一定时期内不必保持平衡或一致。这 一原则可以引导我们直接了解反馈的概念。

  4. 反馈: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一个反馈回路就是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从某一个存量出发,并根据存量当时 的状况,经过一系列决策、规则、物理法则或者行动,影响到与存量相关的流量, 继而又反过来改变了存量。

  5. 自动洄游的鱼:调节回路

    在系统中,调节回路是保持平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结构,也是稳定性和抵制变革 的根源。

  6. 脱缰的野马:增强回路

    第二类反馈回路的作用是不断放大、增强原有的发展态势,自我复制,像“滚雪 球”一样。它们是一个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既可能导致系统不断成长,越来越 好;也可能像脱缰的野马,导致局势越来越差,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毁灭。

8.2.2 第 2 章系统大观园

  1. 单存量系统

    由反馈回路所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它不能足够快地发送一个信号, 去修正由当前反馈所驱动的系统行为。哪怕是非物理性的信息,也需要时间反馈 到系统之中。

    在一个由存量维持的调节回路中,设定目标时,必须适当考虑补偿对存量有重要 影响的流入和流出过程。否则,反馈过程将超出或低于存量的目标值。

    换句话说,对于类似的系统,你必须考虑到所有重要的流量,否则系统的行为就 可能让你大失所望。

    这一行为是反馈回路之间“主导地位转换”的例子。“主导地位”是系统思考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当一个回路相对于另外一些回路居于主导地位时,它对系统的行为 就会产生更强的影响力。虽然系统中经常有好几个相互矛盾的反馈回路同时在运 作,但只有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回路才能决定系统的行为。

    当不同调节回路的相对优势发生改变时,系统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行为,由一个 回路主导的某种行为模式会变为另外一种。

    调节回路上的时间延迟很可能导致系统的振荡。

  2. 双存量系统

    但是,任何真实的实体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外部环境中都有各种相互关联 的事物。

    在现实环境中,受限制的成长是非常普遍的,以至于系统思考专家将其当成一种 “基本模型”1,命名为“成长上限”(limits-to-growth)。

    在呈指数级成长的实体系统中,必然存在至少一个增强回路,正是它(或它们) 驱动着系统的成长;同时,也必然存在至少一个调节回路,限制系统的成长,因 为在有限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永远地增长下去。

    限制性调节回路发源于可再生性资源或者不可再生性资源,是有所区别的。区别 不在于成长能否永远持续,而在于成长以何种方式终止。

8.3 第二部分系统思考与我们

8.3.1 第 3 章系统之美

  1. 适应力

    “适应力”(Resilience)在工程学、生态学或系统科学领域有很多种定义。

    如果有一组反馈回路,可以修复或重建反馈回路,系统的适应力就比较强,较强, 也可称为“元适应力”(meta-resilience)。由具有更高适应力的反馈回路组成 的“元元适应力”(metameta-resilience),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系统结构,有 更强的复原能力,可以学习、创造、设计和进化。这类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 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适应力总是有限度的。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相反,一直保持 恒定的系统恰恰是不具备适应力的。

    不能只是关注系统的生产率或稳定性,也要重视其适应力,即自我修复或复位的 能力,战胜干扰、恢复机能的能力。

  2. 自组织

    一些复杂系统最令人称奇的特征,就是它们具有学习、多元化、复杂化和进化的 能力。

    系统所具备的这种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被称为“自组 织”(self-organization)。

    自组织特性会产生出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有可能演变成全新的结构,发展 出全新的行为模式。它需要自由和试验,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混乱。

  3. 层次性

    层次性是系统的伟大发明,不只是因为它们使系统更加稳定和有适应力,而且因 为它们减少了信息量,使得系统各部分更容易记录和跟进。

    在某种程度上,层级系统是可以被拆解的。由于各个子系统内部存在较为紧密的 信息流,其自身也有一定功能,在被拆开之后,至少可以部分地像系统一样发挥 作用。当层次被打破之后,子系统之间的边界通常被割裂开来。将系统不同层次 拆分开,我们可以分别对其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或器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从而增加对系统的了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还原论、解剖式的科学研 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重要联系,正 是它们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更高的层级,并可能在更高的层级上,生 成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为。

    系统的层次性表明系统是自下而上进化的,上一层级的目的是服务于较低层级的 目的的。

8.3.2 第 4 章系统之奇

  1. 别被表象所迷惑
  2. 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3. 恰当地划定边界
  4. 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5.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6. 有限理性

8.3.3 第 5 章系统之危与机 155

  1. 政策阻力:治标不治本 157
  2. 公地悲剧 163
  3. 目标侵蚀 170
  4. 竞争升级 173
  5. 富者愈富:竞争排斥 177
  6. 转嫁负担:上瘾 183
  7. 规避规则 190
  8. 目标错位 193

8.4 第三部分改变系统

8.4.1 第 6 章系统之杠杆点 201

  1. 12. 数字:包括各种常数和参数 205
  2. 11. 缓冲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稳定的存量 208
  3. 10. 存量–流量结构:实体系统及其交叉节点 209
  4. 9. 时间延迟:系统对变化做出反应的速度 211
  5. 8. 调节回路:试图修正外界影响的反馈力量 213
  6. 7. 增强回路:驱动收益增长的反馈力量 216
  7. 6. 信息流:谁能获得信息的结构 218
  8. 5. 系统规则:激励、惩罚和限制条件 220
  9. 4. 自组织:系统结构增加、变化或进化的力量 221
  10. 3. 目标: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225
  11. 2. 社会范式:决定系统之所以为系统的心智模式 227
  12. 1. 超越范式 230

8.4.2 第 7 章与系统共舞 233

  1. 跟上系统的节拍 239
  2.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241
  3.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243
  4. 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244
  5. 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246
  6. 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248
  7. 追求整体利益 250
  8. 聆听系统的智慧 250
  9. 界定系统的职责 251
  10.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253
  11. 庆祝复杂性 255
  12. 扩展时间的范围 256
  13. 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257
  14. 扩大关切的范围 258
  15. 不要降低 “善” 的标准 259

8.5 附录 261

系统术语表 263 系统原理概要 265 常见的系统陷阱 239 采取干预措施的杠杆点 273 系统世界 r 生存法则 274 模型公式 275 译者后记 291

9 邓小平时代

9.1 Quotes

  • 从长远看, 被指为毛派头子受到惩罚其实是他的运气
  • 邓对毛早起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成就深怀敬意, 他本人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但是没有成功
  • 邓小平对争取当地人民的合作和拥护极为重视
  • 毛看中邓, 因为他既能直率地向他说出自己的看法, 又很少公开去讲
  • 他坚信中国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 中国应如何和美国发展关系, 从而也能获得类似 (于日本) 的好处?
  • 邓小平心里有数, 毛泽东对于像他一样敢作敢为, 善于应变的干部, 不可能不委以重任
  • 林彪虽然是个著名的激进派, 但他务实, 重秩序, 周恩来很容易与他共事
  • 这个案例体现着邓小平克服混乱, 为其他地方树立典型的方法
  • 邓小平要向法国传递的主要外交政策信息是, 请求西方继续给与支持, 共同对抗最具侵略性的超级大国苏联
  • 他提供政治指导, 说明他们撰写的草稿应当包含的思想, 但依靠他们的专长来确保讲话稿和文件符合历史记录, 与毛泽东过去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一致
  • 1975 年, 邓小平把精力转向重整中国的科学事业 (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 从 1975 年 12 月到 1976 年 9 月短短一年内, 中国有四位高层领导人离开了人世
  • 他看到耗子们正在弃沉船而去
  • 江青: 性爱在最初几次是很迷人的, 但能长久使人着迷的是权利
  • "四人帮" 的覆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一种想通过不断革命和阶级斗争去改造世界的希望的破灭
  • 华国锋缺少毛泽东和邓小平那种英雄般的革命经历, 宏达的历史眼光, 解决问题的稳健意识以及他们的沉着与自信
  • 人们觉得与他共事舒心舒服, 因为他们知道他不会冒犯他们
  • 建设派 (builders), 计划派 (cautious planners)
  • 邓立群是奋起反对 "两个凡是" 的人之一, 他把这个问题向王震提出, 王震又提请政治局给与注意
  • 他说,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 "准确的", "完整的" 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 全军和全国人民. 邓小平以这种聪明的说法承认了毛泽东的权威, 但实际上他是在说, 华国锋并不是毛泽东观点的唯一权威.
  • 一般邓小平只抓大事, 对他认为的头等大事才会事必躬亲
  • 日本, 1871-1873, 岩仓使团, 认识到日本不但要引进新技术, 还要引进新的组织和思维方式, 为此方能改造自身
  • 中国领导人对日本感兴趣, 不仅因为它是获得现代工业技术的来源, 还因为它提供了管理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成功战略.
  • 他对起草人说, 讲稿要简明扼要, 句子要简短, 听起来铿锵有力
  • 邓小平既要赞扬毛泽东, 又要为脱离毛的某些政策留出空间
  • 如果邓小平认为有什么事情是神圣的, 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 邓小平了解中越关系的复杂性 — 因为国家利益发生了变化, 需要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考量
  • 在中国与这个相邻岛国 2200 年的交往史中, 邓小平是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领导人, 也是 第一个拜会日本天皇的中国领导人
  • 像徐福一样来寻找 "仙草" (2200 年前秦始皇: 长生不老的仙草 -> 1978 邓小平: 如何现代化)
  • 邓小平游览了有 800 年历史的京都, 它的城市规划, 艺术和建筑皆模仿古都长安
  • 他还要学习日本人是如何组织工人, 如何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效率发挥到最大的, 他将其总结为 "管理". 他确实认为, 社会主义也能运用现代管理, 共产党也可以提倡现代管理.
  • 邓小平也启动了文化交流, 使日本文化 — 电影, 故事, 小说和艺术 — 进入中国
  • 他说, 中国学生不同于俄国学生, 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 即使去国外留学后没有马上回国的人, 从长远看仍是中国的一笔财富
  • 问他访美时想看什么, 邓小平立刻回答说, 他想看一看太空探勘设备和其他先进技术
  • 他感兴趣的是生产, 不是消费
  • 邓小平将越南称为东方的古巴, 是苏联从南部威胁中国的基地
  • 邓小平绝不怀疑, 至少就中国而言, 分权制是一种十分低效的治国方式, 是中国应当避免的
  • 1979 年标志着中断了 30 年的中美交往重新恢复, 但是短短几年之内, 中美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就远远超过了 1949 年以前的水平
  • 他更看重一个能干的板子和组织, 他能与之一起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他需要有能力的人, 不管他们是什么出身
  • 他们是共同干事业的同志, 而不是私人朋友
  • 在领导背景各异的党员上,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 因此认为不必要求个人忠诚 (这个好像 Beast Machines 里面的 Megatron 啊…)
  • 邓小平对毛泽东如何拿掉干部有过多年观察的经验
  • 邓小平五法忍受别人会感到陶醉的个人崇拜
  • 他对权利的各个重要层面行使着有效地控制. 充分利用个人声望, 大胆地创建了一套运作良好的体制, 把一个国家建设得强大繁荣
  • 邓小平阅读时不做笔记
  • 邓小平早年就享有一种声誉, 他善于区分大事小事, 讲精力集中在能给中国带来最大变化的事情上: 制定长期战略; 评价可能决定长期目标成败的政策; 争取下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 宣传能体现他实行的政策的典型.
  • 邓小平对人就像对待工具, 视其是否有用. 邓小平 16 岁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他以此清楚地表明, 他要报销的是整个国家, 而不是任何地域, 派别或朋友.
  • 统治模式的基本原则:
    • 言行要有权威性
    • 捍卫党的地位
    • 坚持统一的命令体制 (高效)
    • 牢牢把握军队
    • 得到群众的支持后, 再做出重大政策的突破
    • 根据长远目标作出短期决策
    • 采用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的政策
    • 正视令人不快的事实
    • 做事果敢
    • 推进, 巩固, 再推进
    • 加强团结, 减少分歧
    • 避免宣传过去的恩怨
    • 通过试验避开保守力量的抵制
    • 用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
    • 在解释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把握好平衡
    • 避免派系, 选拔能干的官员
    • 研究和营造 "气氛"
  • 中国要改变政策, 改善边境这边的人们的生活
  • 现代管理制度不仅能改善中国的企业, 而且可以为党政机关所用, 使之变得更有效率
  • 他小心地不提外国文化更加优越, 只说在有限的范围内向外国文化学习: 中国可以学习外国的 "现代管理"
  • 盛田昭夫: 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 其官僚机构也效率低下, 但是一旦采用了现代工业的效率标准, 这些标准就会逐渐渗透到政府之中.
  • 走私, 贿赂和腐败不是政策本身的结果, 而是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 邓小平推进经济现在化时喜欢讲 "摸着石头过河", 他认为人需要物质刺激, 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才能保持干劲
  • the builders, the balancers
  • 邓小平于是采用他的典型风格: 既要避免对抗, 又要让他的战略占上风
  • 邓小平深知对党的政策随意改变会削弱党的权威, 因而他自担任头号领导人以来一直坚决反对公开宣布任何决策变化
  • 中国领导人一旦为了赢得民众支持而鼓动起民族主义感情, 就没有任何领导人可以选择背叛民众被激起的这种情绪, 邓小平也不能例外. 所以邓小平上台之后, 就把收复台湾和香港视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之一
  • 驻北京的外交官大都知道邓小平常用吐痰来强调重点
  • 达赖喇嘛会讲英语, 能够以他深邃的信仰打动西方人, 让很多西方人觉得那是他们在自己物质化的日常生活中失去的品质
  • 党指挥枪
  • 1980 邓小平对中共干部: 滥用权力, 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好摆门面, 好说空话, 思想僵化, 墨守成规,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办事拖拉, 不讲效率, 不负责任, 不守信用, 互相推诿, 以致官气十足, 动辄训人, 打击报复, 压制民主, 欺上瞒下, 专横跋扈, 徇私行贿, 贪赃枉法, 等等.
  •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 过去跟外界没有多少接触的学生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 看到美国, 日本更发达, 有些人便得出错误结论, 主张中国应当全盘西化
  • 江泽民: 同学们对西方和中国的差别缺乏足够的了解. 然后背了一段葛底斯堡演说.
  • 邓小平决心建立一种新的模式, 对高层领导人的任期要有限制, 到期就退休
  • 最初自发的和平悼念胡耀邦的行动, 演变成了游行, 政治辩论, 露营, 愤怒的示威, 绝食和日益失控的冲突
  • 绝食者的电视画面引起国内外的同情
  • 6 月 3 日之前, 学生有几次用投票表决是否继续占领广场. 大多数都投票赞成留下, 因为主张离开的人已经用脚投了票.
  • 在西方人看来, 在北京发生的事件, 是比他们自己国家那些导致越南, 柬埔寨等地大量平民死亡的决定更加恶劣的行为. 西方人权团体 开始向中国宣讲自由和尊重人的生命. 西方高管停止了访华, 并对出口技术, 尤其是军事技术加以限制.
  • 冷静观察, 稳住阵脚, 沉着应付, 有所作为
  • 布什和邓小平 "在 70 年代建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 部分原因是他们都预感到对方将是他们各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
  • 实际上, 从 1992 到 1999 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 10%
  • 1997 年 2 月 19 日去世, 遗体被火化, 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3 月 2 日被撒入大海
  •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 中国真正的加入到了国际社会之中
  • 以务实的方式处理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 实现了经济的告诉增长
  • 韬光养晦, 决不当头, 有所作为

Footnotes:

1

DEFINITION NOT FOUND.

Author: TANG ZhiXiong

Created: 2018-09-05 Wed 10:55

Emacs 25.3.2 (Org mode 8.2.10)

Validate